DNA是生命的的遺傳物質, 有著特殊的化學特性可以儲存各種需要的序列. 現在科學家開始利用DNA來產生各種微小奈米結構. 原理很簡單, 利用混合兩種DNA就好了. 這兩種DNA, 一種DNA比較長, 可以想像成長長軟軟的鐵條, 一種比較短, 可以想像成是小磁鐵. 當把這兩種混合起來的時候, 小磁鐵就會把長長的鐵條在某些地方接起來 (因為DNA可以經由序列互補結合) 變成特殊的構造, 然後DNA製我組裝的奈米結構就大功告成了.這種技術從數奈米到約一百奈米左右的結構都可以做. 雖然不如蛋白質有多樣化的功能, 不過這種DNA做成的結構還是可以跟一些蛋白質或是DNA結合作用, 或許可以用在生物晶片上, 更重要的是這種奈米構造可以經由簡單的電腦設計跟PCR大量生產, 不需要昂貴的半導體製程喔!
Facebook專屬討論分享串相關學術文獻
分享到Facebook
分享到plurk
1 則留言: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87%AA%E7%B5%84%E8%A3%9D
自組裝(英語:Self-assembly,或譯自我組裝)是用來形容一無序系統在沒有外部的干預下,由個別部件間之互動(如吸引和排斥,或自發生成化學鍵),而組成一個有組織的結構之過程。近年自組裝特別吸引注意,因它提供自下而上(bottom-up)、可控制的方法組裝原子或分子成較大的結構(像奈米結構、微型機器等)。 自組裝至少有三個特徵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概念 有序性 首先,自組裝的結構必須比單獨的組成部分有序性更高,無論是形狀還是自主裝實體進行的任何行為。這一點與化學反應不同,在化學反應中,通常是朝著無序性狀態轉變的。 相互作用 第二個特徵就是像 Van der Waals, capillary, π − π, hydrogen bonds這些弱相互作用,相對於傳統的共價鍵,離子鍵,金屬鍵在合成反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。它們決定了液體的物理性質,固體的可溶性,及生物膜的分子組裝。 組成結構 第三個特點既是組成結構不是分子或原子,而包括了奈米及細觀結構,這些結構有著不同的化學組成,形狀,功能。奈米結構可以通過傳統的化學途徑合成也可以通過自主裝方式合成。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84%B1%E6%B0%A7%E6%A0%B8%E7%B3%96%E6%A0%B8%E9%85%B8
脱氧核糖核酸(英语:Deoxyribonucleic acid,縮寫為DNA)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,組成單位稱為核苷酸,而糖類與磷酸分子藉由酯鍵相連,組成其長鏈骨架。每個糖分子都與四種鹼基裡的其中一種相接,這些鹼基沿著DNA長鍊所排列而成的序列,可組成遺傳密碼,是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據。讀取密碼的過程稱為轉錄,是根據DNA序列複製出一段稱為RNA的核酸分子。多數RNA帶有合成蛋白質的訊息,另有一些本身就擁有特殊功能,例如rRNA、snRNA與siRNA。
張貼留言